耗氧率和窒息点是鱼类生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野生鱼类家养驯化的一个重要参数, 是不同发育阶段对氧量的要求和对低氧的耐受能力, 以便为驯化和科学养殖提供依据。关于鱼类的呼吸生理问题, 国内外学者曾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不尽详细。 为了给史氏鲟的人工增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笔者对史氏鲟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测定, 并就史氏鲟幼鱼的大小、水温等条件与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史氏鲟幼鱼的窒息点 在测定窒息点时, 因与外界隔绝, 随着时间的延长, 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逐渐下降, 鱼的呼吸频率上升,并伴有上浮动作。当水中溶解氧含量为4 .0 毫克/升时, 呼吸频率达100 次/ 分左右;水中溶解氧量为2.0毫克/ 升时, 呼吸受到阻碍, 呼吸频率下降到20 次/分左右, 大部分个体呈侧游或卧底不动状态, 时有剧烈的上串动作;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延长, 鱼类开始死亡, 且死1 尾时的溶解氧含量与死半数时的溶解氧含量之差较大, 平均为0 .21 毫克/ 升, 这说明史氏鲟是高窒息点鱼类。 表1 史氏鲟幼鱼的窒息点 2、史氏鲟的窒息点与水温的关系 我们用体重为10.06±0.25 克的幼鱼为试验材料, 在水温5~25℃范围内, 以5℃为一个温度梯度, 对窒息点进行了测定, 结果见表2。 表2 史氏鲟的窒息点与水温的关系 3、史氏鲟的耗氧量及耗氧率 植物原料或鲜鱼制品中天然存在的一些物质会影响鱼类的生长, 这些物质主要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红细胞凝集素、植酸、棉酚、环丙烯脂肪酸、硫葡萄糖苷、芥子酸、硫胺素酶等。因为这些抗营养因子主要存在于植物性原料中, 而鳗鱼配合饲料以动物性原料为主, 所以在人工饲养条件下, 鳗鱼一般都不会发生与此相关的疾病。少数养鳗场有配合投喂部分生鲜鱼的, 要注意生鱼中的硫胺素酶会破坏维生素B1 , 引起维生素B1 缺乏。 表3 史氏鲟的耗氧率及耗氧量 4、史氏鲟的耗氧量、耗氧率与水温的关系 在水温为5~25℃之间, 不同水温对史氏鲟的耗氧量和耗氧率的影响见表4。 表4 史氏鲟的耗氧量和耗氧率与水温的关系 随着水温的升高, 维持生命的脑、心、肝等重要组织器官的活性增强, 各种酶的活性提高, 鱼类的活动强度增大, 基础代谢旺盛, 表现出耗氧率和耗氧量同时升高的现象。从本试验中可以看出, 水温从5℃上升到20 ℃时, 耗氧率和耗氧量的上升幅度较大, 从20℃升到25℃时, 耗氧率仅升高0.03 毫克/克/小时,上升的幅度较小, 这说明史氏鲟在20 ~ 25 ℃时生命力最旺盛。也可证明在此温度范围内的新陈代谢比较稳定, 适宜于生长发育, 可初步认为史氏鲟稚鱼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 25℃。因未能做25℃以上水温的试验, 其耗氧率和新陈代谢状况尚无法判断。 5、史氏鲟的耗氧量和耗氧率与溶解氧含量的关系 在测试水温为15 ℃时, 我们对49 .60克的幼鱼在水中溶解氧含量不同时的耗氧量和耗氧率进行了测定, 结果见表5。 表5 史氏鲟的耗氧量和耗氧率与溶解氧含量的关系 由表5 可见, 史氏鲟的耗氧量和耗氧率随着水中溶解氧含量的下降相应地下降, 即史氏鲟是一种顺应型的呼吸鱼类。水中溶解氧在4 .04 毫克/ 升以上时, 其耗氧量和耗氧率的差异较小;当水中溶解氧下降到2 .00 毫克/ 升时, 此时鱼类的呼吸受到阻碍, 耗氧量和耗氧率均为正常值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 为了保证史氏鲟的正常生长发育, 水中溶解氧含量必须在4 .00 毫克/ 升以上。该值与闪光鲟的最低需氧量基本一致。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史氏鲟是一种高耗氧、高窒息点的鱼类, 在与其他鱼类搭配或单独进行池塘养殖时, 应合理安排放养密度, 密切注意池水溶解氧含量的变化, 特别是在夏季, 当其他养殖鱼类尚无明显反应时, 史氏鲟就有可能因缺氧死亡。 作者:宋苏祥 刘洪柏 孙大江 范兆廷 (本文已被浏览 27409 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