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奖888注册老虎机 cn | 出处:盐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作者:宋长太 vrbet888 2016-08-05 15:16:00 | 蓝藻是包括蓝球藻、念珠藻、颤藻等藻类的统称,为单细胞原核生物,以细胞群形式出现时才容易看见,也就是水产养殖通常见到的“水华”。多年养殖的老池塘,池底淤泥深厚,加上外源水质富营养化,蟹池在高温季节尤其是养殖中后期,往往出现蓝藻暴发现象,轻则影响河蟹蜕壳、生长和产量,处置不当将引起河蟹中毒、大批死亡而导致养蟹亏损,这已成为近年来困扰蟹农较为棘手的难题。 一、蟹池蓝藻的危害 1、引起河蟹中毒发病。河蟹长期在富含蓝藻的水体中活动容易粘附藻体,使蟹体不清洁,鳃部沾附藻体后使蟹呼吸困难,导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系统失灵,兴奋性增加并急剧活动,伴随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使河蟹发生环爪、撑爪、甚至抖抖病的机会增加。蓝藻暴发时,河蟹蜕壳受到严重阻碍,鳃部呈水肿症状,往往蜕壳不遂而死亡。同时,蓝藻大量死亡时会释放出蓝藻毒素,引起河蟹中毒。微囊藻会释放作用于肝的肝毒素,鱼腥藻会释放作用于神经的神经毒素,这类毒素的积聚都会严重紊乱河蟹的代谢循环,极易造起大批死亡。 2、导致蟹池水质恶化。当蓝藻大量繁殖时,白天由于蓝藻的光合作用,pH值可上升到10左右,晚上会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使得水体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上升。藻体死亡后,蛋白质分解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在水中积累到一定量后,引起河蟹慢性中毒和长期溶氧不足,严重时出现大量死亡。 3、影响水草正常生长。蓝藻大量生长繁殖时形成“水华”,使水体透明度降低,阻碍水草光合作用进行,水体与空气中的气体交换受到影响,水草的生长受到抑制;蓝藻死亡后,藻类尸体腐烂恶化底质和水质,引起底臭,最终导致水草枯萎腐烂。 二、蓝藻产生的原因 1、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大都在28~35℃、pH值8~9.5及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旺发。长期养殖的蟹池因清淤不到位、或前期大量使用有机肥,以及高温期投喂较多的饵料,造成氮、磷过剩,适宜鱼腥藻、微囊藻等种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2、蟹池生态环境差。蟹池中水草长势好,透明度适宜以及螺蛳投放合理的蟹池产生蓝藻的风险小,这三者相互紧密联系,螺蛳多可以滤食水体中多余的营养,调节了水体透明度,减少了底层耗氧;较好的水质水草生长茂盛,反之,如果水草长势不好或没有水草,底层溶氧低,螺蛳也很难起净水作用。 3、水体营养失衡。一是池塘清整消毒不彻底,土壤中含有种藻;二是外源藻种随注水进入蟹池,一旦温度、酸碱度等条件适宜,便开始大量生长繁殖;在池水矿化度、氮磷比例等因子严重失衡时,有益的绿藻和硅藻等藻类繁殖受到抑制,蓝藻更容易成为优势种群,而引起蓝藻暴发。 三、蓝藻的预防 1、加强高温期的管理。主要是管水、护草和控饵。进入高温期前要稳定蟹池水位,将水质调至最佳状态,在外源水质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建议蟹池不要大量换水和经常加水,缺水时可在水质相对清新的时候适当补水,进水后要及时使用生物制剂调水。水草管护要做到适时刈割草头,防止立秋后疯长,被蟹夹断的浮草要及时捞除。高温期可少投或不投冰鲜鱼等动物性饵料,增加颗粒饲料和南瓜、土豆丝等植物性饵料的投喂比例,并注意控料,避免盲目投喂。 2、重视改善底质。目前市场上“底改”(改良底质)产品较多,蟹农使用也比较普遍。进入高温期后应避免或减少使用含磷底改产品,选择不含磷的底改或生物底改产品,一方面可络合水中过多的磷肥,切断蓝藻的营养供给,另一方面提高水体氧化还原反应,消除底臭,营造良好的水草根部环境,利于水草生根壮根,促进水草吸收肥料和净化水质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蓝藻暴发的效果。 3、调节池水pH值。蓝藻喜高温和高pH值环境,定期泼洒有机酸、降碱灵和酸性的微生物制剂(芽孢杆菌等),释放出酸性代谢产物控制水体pH值,消除蓝藻的生存环境。 四、蓝藻暴发的处置 1、物理方法处理。当蟹池蓝藻发生时,一是在风比较大的池塘下风口,将池埂开一缺口,让聚集的蓝藻水排出蟹池;或在上风口一端进水,通过水的流动并借助风力将蓝藻带到下风口,下风口一端抽表层水排出池外;也可用捞海等工具人工捞除。二是安装底层微孔管增氧设施,适时开机增氧,既增加池塘底层溶氧,又加速池底有机腐败物质的分解转化,降低底层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2、慎重使用药物。目前市场上杀蓝藻的药物较多,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在选择和使用杀藻药物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可将适量的漂白粉、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或络合铜制剂等药物直接泼洒在池边的蓝藻藻团上,可起到杀灭作用,使用得当副作用较小。用药后要考虑到,池塘的下风口含氧高,蟹、鱼、虾等养殖动物喜欢聚集,杀死的藻尸体蛋白质分解产生毒性较大,所以白天用药物处理蓝藻,晚上一定要用解毒产品和开机增氧,保持蟹池较高的溶氧。 (本文已被浏览 6157 次) | | | | 文章分类 | | | | 相关文库: | | 相关资讯: | | 文章链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