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奖888注册网页版 一号站用户登陆 | 出处:北京水世纪 作者:周吉平 vrbet888 2016-05-07 09:35:00 | 河蟹养殖在我国有较长的时间,河蟹养殖在以往的20年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以前的自然捕捞,渐渐发展到人工养殖;由过去的几十斤一亩地,到目前的高产三百斤,四百斤一亩地,河蟹养殖赶上了中国速度。不过,随着追求河蟹的高产,投入水产药品增多,我们也意识到,水产药品带给养殖水环境的压力,在不断增强。蓝藻,作为河蟹养殖中典型的头疼问题,年年都被纳入技术员和养殖户的黑名单。而河蟹养殖效益可观,就目前来说,又不可能放弃,那怎么来平衡好河蟹养殖与水环境的关系,又不会大幅度提高养殖成本呢?小周根据自己这四五年的工作经验,走访了大量的河蟹养殖高手,总结他们的养殖经验,结合自己所学,认为:螺蛳在河蟹增产增收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功能。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小周将螺蛳的亩放养量计划在600斤一亩。这也是目前小周总结后得出的,个人认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亩放养螺蛳量。 螺蛳的有利价值方面 一、螺蛳的营养价值 螺蛳在河蟹养殖中的作用,小周将营养价值放在第一位。原因在于:螺蛳本身所富含的营养物质,对于河蟹合成自身的鲜味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图一:螺蛳可食用部分的营养成分 螺蛳价廉物美,营养丰富,据分析,组成螺肉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有谷氨酸、肌苷酸、半胱氨酸等多种增鲜物质,其肉质中钙的含量要超过牛、羊、猪肉的10多倍,磷、铁和维生素的含量也比鸡、鸭、鹅要高,所以它的味道鲜美。螺肉脂肪含量较低,它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还含有多种无机盐如钙、镁、磷、铁、硒等。因此,个人认为它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是河蟹的天然保健品。 而大家都知道,在河蟹人工养殖没有大量普及时,河蟹基本都是在自然环境下成长和积累独特风味的。那合成这些风味的营养物质,或者说独特味道的前提,就是摄入食物来源的多样化。自然环境中,河蟹的食物来源复杂,螺、蚌、贝、水草、腐殖质、固着类藻类等。而在目前的河蟹养殖中,我们不可能提供完全和自然环境相同的食物来源,但螺蛳,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能提高河蟹鲜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在塘口和一位老板聊天,他说:以前的河蟹鲜呢!我家和他家相隔四百来米,他家吃河蟹,那鲜味都能传到我家来,现在的河蟹就没有那种味道。 小周想要提醒大家的是:水产市场不缺河蟹,缺的是质量优异的河蟹! 而小周所知道的,我们在不断扩大饲料投入的同时,河蟹风味是呈逐步下降趋势的。就目前的河蟹饲料技术来讲,不管怎么设计产品配方,以饲料养出来的河蟹,最终的风味比不上,天然环境下生长的河蟹。就好像养殖场出来的猪肉,和放养的野山猪肉之间的差距,而风味的差距会导致价格的差距!为适应市场,为市场提供质量优异的河蟹产品,养殖需要改变。小周认为,改变的方向肯定偏向于饲料结构和养殖环境的调整上。螺蛳,是小周所知道的,能统一饲料结构和水质调节,可供操作和大家接受的唯一生物。因为,螺蛳里有我们饲料里所没有的,不可检出的未知物质。这种未知物质在河蟹体内的累积,是形成河蟹独特鲜味的根本。而螺蛳本身具有的强大净水功能,也是大家所孰知,能理解和接受的。 二、螺蛳与早期轮虫类、枝角类的关系 在每年早春,河蟹蜕一壳、二壳期间,河蟹老板们都要头疼一个问题,水浑!(水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物理性搅浑,物质循环受阻……这里,小周只说一二壳最可能的原因。)为什么水浑呢? 小周统计过,水浑90%以上的原因都是水中枝角类过多。 导致水体中藻类被大量摄食,耗氧,导致河蟹早晨趴边,而排泄的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加剧水体耗氧,使水体物质能量循环受阻,导致水体白浑,为致病菌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进而给河蟹养殖中前期,患肠炎,黑鳃,磨爪尖等疾病埋下隐患。而如果说将螺蛳的放养量控制在早期为300斤一亩,那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了轮虫,枝角类的食物来源问题。 图二:枝角类摄食藻类消化图
可能大家要对小周说:什么都不懂,早期你们推荐肥水,现在又用螺蛳来清水,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这里小周解释一下,其实不矛盾,大家可能都有一个体会,每年河蟹养殖中,都能体会出,河蟹每次蜕壳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河蟹成蟹养殖中,随着蜕壳次数的增加,每次蜕壳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大。)而一壳二壳的蜕壳时间却相隔很短的情况下,早期用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来处理轮虫类或枝角类时,会对软壳蟹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轮虫类枝角类又不可以不处理,我们处理的方法就只有选择杀还是控这两个方面。杀可以用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或者快克等;控,我们有用物理性过滤和螺蛳。这里,其它的办法小周不在赘述,小周只说螺蛳。螺蛳在清水,摄食水体中的藻类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而清水就控制了轮虫和枝角类的食物来源。控制了食物来源,枝角类的繁殖就会进入一个暂缓期,数量就能保持在一个的较低的水平。此时,如果能配合着物理性过滤,那能很大程度的将早期轮虫,枝角类控制在一个低水平。这里,小周补充一下,早期由于伊乐草的生长还不够好,可以使用这样的物理性过滤,但随着时间推移,伊乐草的生长会越来越好,那时候,物理性过滤就不能起到多大作用。但小周不否认早期使用物理性过滤具有在蜕壳期间避免使用杀虫药剂的优势。所以,小周在这里给大家说的就是,早期放养一亩三百斤螺蛳,配合物理性过滤,可以有效的控制虫类的大量繁殖,在蜕完二壳后,就可以采用杀虫剂对水体中枝角类进行灭杀。 三、螺蛳对残饵、粪便的处理价值与防控蓝藻。 在刚开始说的时候,小周就给大家叙述过,螺蛳的食性,螺蛳属于底栖生物,它能摄食残饵,粪便。小周在日常的工作和养殖户的调查走访中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螺蛳多的塘,残饵,粪便的量是很少的。而残饵,粪便在河蟹养殖中,是水体中氮元素最大的来源。 养殖河蟹的老板都清楚,如果水体中氮元素累积过多,是会造成氮磷比例失衡的。这样失衡的时间,如果持续到温度较高的夏季,那爆发蓝藻的几率就会大幅度上升。通过螺蛳控制氮元素进入水体,将摄入的残饵,粪便转化为螺肉而将氮固定下来。螺蛳又通过作为天然的鲜活饵料再次进入河蟹的食谱,从而将以前不能被利用的氮元素重新利用。 图三:池塘养殖中,饲料是氮元素最大的来源 从水质的角度来讲,螺蛳的参与,降低了整个生态循环中,处理氮元素的压力,对于保持水体的清新,防控蓝藻,促进水体正常的代谢,具有的优势不可小觑。大家也清楚,蓝藻白天上浮,晚上下沉,而螺蛳夜间的活动量会比较大,螺蛳在吸水,排水过程中,会主动或者被动的摄食掉一部分蓝藻。螺蛳吸水过滤藻类的这种生活习性,有助于控制蓝藻的数量。 四、螺蛳,改良底质。 螺蛳的生物学习性当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不知道到家注意过没有:螺蛳在运动后,会留下一条非常明显的运动路径 图四:螺蛳的运动路径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螺蛳运动后的路径,底泥的颜色明显会比没有螺蛳经过的地区颜色要浅。从这个角度上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螺蛳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改良底质的作用。改良地质的原因,小周目前没有完整的证据链来证明指向螺蛳的哪个功能在起作用。不过,以小周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来说,个人更倾向于螺蛳在运动过程中,是在摄食的!什么意思,就是说,螺蛳的运动过程,就是摄食过程,摄食掉运动路径上的,可供摄食的有机碎屑。当然,小周不排除螺蛳运动中通过分泌的粘液在起作用;或者依靠自身的重量,压出白色的底泥。具体原因,小周会继续观察,寻找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但确定的是,螺蛳运动后的路径,底泥的颜色确实要比没有路过的地方颜色要浅,它确有摄食腐殖质,有机质的底质改良作用。 五、螺蛳在防河蟹夹草方面的作用
在高邮地区,很多的老板都喜欢在滩面种植水韭菜或者轮叶黑藻。因为这两种水草在高温期不会漂。水草不漂,河蟹蜕壳就有保障,蜕壳有保障,规格就不会太差。因此,水草的作用在河蟹养殖中占据的地位相当重要。 图五:被夹的水韭菜 每年,河蟹养殖中,对于水草的保护都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而水草被夹,我们在以前的观念中都认为是缺维生素,缺氧或者其它什么的。而小周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处理结果,发现,河蟹夹草的一个重要原因:夹螺蛳! 在15年,小周处理了一个夹草塘,全塘的水韭菜在5天左右就被夹了近1/3,当时采用了:补充维生素、葡萄糖、喂玉米、发芽的小麦等,效果不明显。后来,实在是没有办法,小周建议:下螺蛳,连续5天,每天一吨多的螺蛳下去,下到第二天,河蟹夹草量陡然下降。到第五天,水草重新生长,水草长得很好,到最后水草还偏多了。 图六:水韭菜形成的水下森林 在当时,小周想不通,于是晚上跑塘口里观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螺蛳有爬高的习性。螺蛳在塘底时,会顺着水草的根部向上运动,到水草的中上部。因此,在水草的根部会聚集较多的螺蛳,而河蟹会追逐螺蛳到这个地方,摄食螺蛳。如果仔细观察过螺狮摄食的老板都知道,河蟹摄食时,前面的大钳子会向底泥里叨,在底泥里掏螺蛳或者其它的有机质摄食。在这个过程中,河蟹会主动到的会在水草根部活动,这里的螺蛳密度高于其它空地,而这样的活动会在无意间将水草根部给夹断,或者将草根给刨出底泥,或者将水草生长部(白色的区域)夹断,这是小周在塘口中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当然,小周不排除有缺乏维生素、长纤毛虫、缺氧等造成河蟹夹草的原因。 螺蛳在河蟹养殖中的不利原因 小周认为,螺蛳在河蟹养殖中的最大的不利因素是:缺氧!螺蛳虽然是底牺生物,对溶解氧的要求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螺蛳是动物,它或多或少都会消耗底部的溶解氧,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到底消耗多少溶解氧,小周迫于所学不精,没办法给大家一个具体的数值。不过,螺蛳摄食掉的残饵,粪便,有机碎屑等,对于水化学中氧化这些物质所需要的氧来说,应该是持平的。而螺蛳是可以长螺肉,给河蟹提供天然饵料的,这是单纯水化学所无法做到的。但如果可以,安装上增氧设备,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图七:增氧设备 螺蛳的投资成本 通过表格大概可以看出,螺蛳投入量在原有基础增加了大约300元一亩地。通过螺蛳自身的能力,我们可以节约大概140元到210元,也就是说,实际投入的资金是90元到160元。可我们没有计算使用上述调水得产品所投入的的人工成本等。而我们获得的河蟹产品,质量更优异,红膏多,一斤可以增加5元作为售价。而假如我们能够做好水质,保证好水草的质量,我们的产量基本可以保证。这里,小周假设一亩地起捕150斤河蟹,一斤多五元,可以多收入,750元一亩地。扣除螺蛳的投资,一亩地可以多获得收入590元~660元。正常养殖50亩地,就可以多获得至少30000元以上的收益。我们再算算如果全年养殖,没有大的波折,我们浪费的精力更少,对于个人的养殖信心来说,也是一种增强。 总结一下 小周认为,螺蛳无论在经济价值还是对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讲,它的优势都强于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水产制剂。作为水产技术员来讲,小周个人认为,投资螺蛳比投资饲料和水产药品更值得,就目前为止,小周所知道的,螺蛳投入高的有一亩一千多斤的。就水质角度来看,小周所负责的区域内,按照我要求去放养螺蛳量的,目前还没有一家说水不好的。不过,这篇文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螺蛳被河蟹摄食多少,残留多少,螺蛳多,水过瘦容易长青苔等问题,由于篇幅关系,小周就不再一一说明。 作者:水世纪华东团队 周吉平 微信号:北京水世纪(beijingshuishiji) (本文已被浏览 6874 次) | | | | 文章分类 | | | | 相关文库: | | 相关资讯: | | 文章链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