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端于美国西海岸至今尚不足200 年历史的养鳟业已发展成与其它历史久远的水产养殖业相比肩的世界性水产业。美国的生物学者和水产学家们首先发现了鲑鳟鱼类发眼卵适于长途运输、稚幼鱼乃至成鱼适于集约化养殖并能在其它鱼类不能生长的低温环境下正常生长的优良性状,并致力于养殖技术及技术基础的开发研究,使养鳟技术迅速完善并传遍世界各地。于是仅分布于北半球的鲑鳟鱼类随着养鳟技术的传播而遍于6 大州。 中国的养鳟业起源于虹鳟鱼的引进。至今仅仅40 年的历史,与传统的家鱼养殖业相比还是新生事物。虽然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但其开发冷水资源的功能、养殖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已开始受到人们的注目,国内丰富的冷水资源、国外先进的养鳟技术预示着中国养鳟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1 国内外养鳟业发展概况 养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产养殖业,与之相比养鳟业称得上是年轻的、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养殖业。其养殖方式主要是内陆水域流水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和海上网箱养殖。欧美发达国家的养鳟技术,其机械化管理、电脑监控的工艺水平可以说是现代工业化养鱼的雏型。 养殖种类主要有鲑属的虹鳟、大西洋鲑、银鲑、硬头鳟、山女鳟、天子鳟等;红点鲑属的河鳟、白点鲑;哲罗鱼属的远东哲罗鱼;白鲑属的楚德白鲑、高白鲑等。 至本世纪70 年代已有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养鳟业。其中美国、日本、法国、瑞典、丹麦是世界公认的养鳟大国。赤道地区的马来西亚、新西兰以及马达加斯加、新几内亚等热带国家也利用山地或高原的冷水资源发展了养鳟业。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尼泊尔、印度和阿尔卑斯山脉的诸多雪山国家受惠于雪山溶水也都发展了养鳟业。 美国的养鳟业以淡水养殖虹鳟鱼为主,年产2 万吨以上。此外还养殖硬头鳟、河鳟等、海水养鳟主要有银鲑和虹鳟养殖。在养鳟设施、营养生理、饲料工艺、饲育技术以及育种等领域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养鳟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是一个多鳟之国,包括引进品种鲑鳟鱼的种类达27 种之多。其养鳟业源于百年前引自美国的虹鳟鱼养殖技术。其后又引进了硬头鳟、河鳟、银鲑、高白鲑等,50 年代以来又相继开发了山女鳟、天子鳟、白点鲑、远东哲罗鱼等土著鳟鱼的养殖。在鲑鳟鱼营养生理、新鱼种养殖开发、染色体工程育种、病毒性疾病病理学及防疫技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法国的养鳟业以虹鳟鱼养殖为主,在鲑鳟鱼激素学及现代化养鳟设施等领域取得了有世界影响的成果。 瑞典、挪威、丹麦以大规模海上网箱养殖大西洋鲑和虹鳟为其特色。其养鳟设施研制及高脂质饲料开发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养鳟饲料系数已达110 以下。 南美州的智利和玻力维亚也是负有盛名的养鳟之国。智利的大西洋鲑海上网箱养殖与北欧三国齐名,是大西洋鲑四大输出国之一。 中国的养鳟业历经40 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养鳟业深层次的发展从技术上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从地域上看,西起新疆、青海、东至杭州地区,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的广大地区已有22 个省市区建立起500 多家养鳟场,年产虹鳟鱼3000~4000 吨。但中国的养鳟业还没形成产业规模,养鳟技术及技术基础研究和生产效率等均远远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也可以称得上是多鳟之国,土著鳟鱼有陆封型的太门哲罗鱼、川陕哲罗鱼、细鳞鱼、花羔红点鲑、乌苏里白鲑、卡达白鲑、大北鲑,降海型的大麻哈鱼、孟苏大麻哈鱼、驼背大麻哈鱼。此外还有百余年前英国人引入西藏的河鳟。黑龙江省的鲑鳟鱼历史上曾经有过形成大宗产量的时期,但是我国对鲑鳟鱼的研究不多,直到1956 年才开始引进前苏联的大麻哈鱼人繁放流技术,1959 年又引进了虹鳟鱼养殖技术。而土著鲑鳟鱼还没有一种被开发成养殖品种,野生鲑鳟鱼仍处于自消自灭的状态,冷水资源仍在白白的流失。但是这种状况却为中国养鳟业展现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中国养鳟技术发展前瞻 引进技术无疑是技术进步的一条多快好省的捷径。如果不是40 年前引进了养鳟技术,至今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养鳟业早已发展成现代化的世界性养殖产业,也不会知道不能养鱼甚至不宜灌田的低温水还会为人类生产优质鱼蛋白。当今国际养鳟业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以选择和借鉴的技术成果,国内40 年的养鳟技术积累已经使我们具备了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的能力。21 世纪养鳟业需要推进且有条件推进的技术开发研究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2. 1 工业化养鳟 当前国内的养鳟场或养鳟试验场无论其规模、管理方式、生产工艺以及产品流通,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养鱼场,冷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适于工业化养殖的优越条件几乎全部浪费掉了。养鳟业深层次的发展需要一个机械管理、电脑监控的工业化养鳟场做为现代化养鳟业的示范、推动养鳟业跨上高效率的国际水准。机械管理包括防疫、清污、投喂、起扑、筛选、装运等养殖工艺过程的机械管理。电脑监控即水体环境、空间环境及全部工艺过程的监控。其中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适于机械管理的鱼池、车间设施,防疫和清污,净化机械设施以及中央电脑监控设施协调作业的工艺设计。工业化养鳟设施的开发将会使单位劳力年产鱼几吨提高到年产数十吨的水平,5000m2的鱼池年产鱼可达250 吨以上。 2. 2 海水网箱养鳟 欧、美、日等许多国家利用海水网箱养殖大西洋鲑、银鲑和虹鳟鱼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曾在渤海湾进行过海网箱虹鳟鱼和银鲑养殖试验,证明海水养鳟具有生长快、肉质鲜等优越性。但7 月中旬至8 月中旬水温偏高,不适于周年养鳟,只适于季节性养鳟。如果在高水温期间提取深层低温海水即可实施周年养鳟。其关键技术问题是深层海水提取设施的构建。海水网箱养鳟设施及技术开发将成为中国养鳟业大发展的重要基础。 2. 3 名贵土著鲑鳟鱼的家化养殖 分布于黑龙江流域及新疆哈那斯湖的太门哲罗鱼是鲑科鱼中的大型鱼类,东北、华北地区的细鳞鱼也是名贵鱼种,川陕界区的川陕哲罗鱼是中国的特有鱼种。这些珍稀名贵鱼种的养殖开发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对于珍稀物种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野生名贵鱼种开发研究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探明家养条件下的繁殖生物学及开发人繁、苗种育成技术。 2. 4 名贵鱼种及其养殖技术的引进 世界养鳟技术的迅速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懒于品种与技术的交流和借鉴。这是增加养殖新鱼种促进养鳟业持续发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国的养鳟业至今仍是虹鳟鱼单一品种的养殖,而虹鳟鱼却是鲑科鱼中的中低档鱼,很难在国际鱼品市场上占有份额,80 年代以来力图将虹鳟鱼输出国外市场的努力均未凑效。单一品种的养殖已经成为养鳟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引进高价鲑鳟鱼种是养鳟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近年来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引进了山女鳟、白点鲑和金鳟,为实现养鳟品种多样化打下了基础。山女鳟和白点鲑除食用外在日本还是重要的游钓鱼类,市场价格相当于虹鳟鱼的2~3 倍,而养殖成本并不高于虹鳟鱼,家化养殖虽然已经40 多年,但至今仍供不应求。可以预见这二种鱼具有输出日本的可能性。此外适于海上养殖的大西洋鲑、银鲑等也是具有引进价值的种类。 2. 5 高价鱼食品开发 许多鱼、贝类的卵巢或鱼卵已被开发成食用鱼籽,如以鲟鱼为主的黑色系鱼籽和大麻哈鱼籽为主的红色系鱼籽早已成为鱼食品中的珍品。虹鳟、山女鳟和白点鲑鱼属黄色系食用鱼籽,其食用品位及价格都相当于大麻哈鱼籽。1 尾成熟雌鱼可以产出相当于鱼体重20 %~25 %的食用鱼籽,仅鱼籽的售价就相当于整条鱼的2 倍左右。当今世界上黄色系食用鱼籽的生产尚未形成规模,做为高档鱼食品,开发黄色系食用鱼籽,在国际市场上也将会占有一席之地。 黄色系食用鱼籽的开发,其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是通过染色体工程手段确立育成假雄鱼进而育成全雌群体的技术工艺。该项技术,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设备使之进一步完善、将会对食用鱼籽的开发发挥重要作用。 2. 6 构建防疫体系制订防疫法规 病毒性疾病至今仍是无法治疗的瘟疫般的传染性病害。在日本,一旦发现了病毒性疾病,养鱼者便立即将全池鱼扑出烧掉,鱼池工具彻底消毒。我国目前对病毒性疾病的诊断技术尚不成熟,既便是诊断为病毒性疾病,也不敢轻易断言,因为这样会对养鱼者的效益和名声造成巨大损失。养鱼者不去考虑会不会传染给他人的池鱼,只是任其病鱼大批死亡,最后剩下多少就养多少。受传染者,遭了害还不知是什么病,更不知病害来自何方。这种状况任其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养鳟业的发展,对养鳟业走向国际更是一大障碍。所以构建防疫体系,制订防疫法规应列为今后养鳟技术的重要课题。 2. 7 鳟鱼用高脂饲料的开发 养鳟产量如果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210 万吨以上,年需鱼粉量018 万吨以上。这虽然不是个惊人的数字,但近年来由于世界性鱼粉日趋紧缺的形势以及饲料蛋白代射产物N 和P 严重污染水质的问题,以脂类物质代替蛋白质的开发研究引起西方养鳟国家的普遍重视。脂类物质的代谢产物是不污染水质的C 和H2O ,所以高脂饲料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现在丹麦等北欧国家已将高脂饲料应用于养鳟业。开发高脂饲料的主要技术问题是脂类物质添加工艺和饲料脂质的抗氧化技术。 2. 8 冷水资源状况普查研究 冷水资源即适于鲑鳟鱼增养殖的低温水资源。这是近年来随着养鳟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资源新概念。其特点是无污染,上限水温不超过20 ℃,或达到22 ℃的时间不超过20 天的水资源,如涌泉水、地下水、山地或高原的河湖水、水库底排水、雪山溶水、海水或深层海水等冷水资源。 做为养鳟业发展的基础,逐步查明我国冷水资源的蕴藏量及理化性状等基本情况,并对重点冷水资源做出开发规划和保护措施,对冷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养鳟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养鳟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当今的养鳟技术堪称世界水产业养殖技术之先,其主要标志是对鲑鳟鱼繁殖生理学、营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长生理学和激素生理学等养殖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与之相应的人工繁< (本文已被浏览 13593 次) | |